<var id="7rl5r"></var>

        <var id="7rl5r"></var>

        何為文學?為何文學?王德威談《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》

        中國絕對是文學史大國。這樣的現象固然牽涉“文學”作為經典知識的共識,教學和文化行銷的目的,也更說明我們——不論是學院內外——對文學/歷史更深一層的敬意與執念。

        長久以來,我們習于學科建制內狹義的“文學”定義,論文類必談小說、新詩、戲劇、散文,論作家不外魯郭茅巴老曹,論現象則是各色現實主義外加革命啟蒙、尋根先鋒,久而久之,形成一種再熟悉不過的敘述聲音,下焉者甚至流露八股腔調。

        責任編輯:劉悠翔

        2010年前后,哈佛大學出版公司找到學者王德威,邀請他主編一套中國現代文學史,自此王德威和學術同仁開啟了一場文學意義上的“冒險”。

        在數年編輯工作中,王德威組織了全球155位專家學者參與,以184篇文章(繁體字版)構成了一部體例獨特,長達千頁的論述。為了適應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,這套《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》陸續出了英文、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三個版本。

        2022年6月,在英文版面世五年后,簡體中文版的《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》在中國大陸出版發行,王德威認為它不應該再停留在2014年(英文版編寫的截止日期),增加了新的內容,比如熱門網劇《慶余年》(2019年)的原著作者貓膩分享自己如何受到《平凡的世界》的影響。

        這部文學史一反以往文學史以大師、經典和歷史事件來貫穿的線性書寫,代之以一個個時間點和條目,將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面貌以散點輻射的方式呈現出來。王德威希望這樣的方式可以將時間和意義顯現不同的交匯關系,從而爆發新意。

        編寫團隊采用編年順序,以一百多個關鍵時刻為切入點,把晚明文人楊廷筠(1562—1627)、耶穌會教士艾儒略(1582—1649)等的“文學”新詮作為開篇,展示了學界莫衷一是的現代文學開端的多種可能;止于當代作家韓松(1965— )所幻想的2066年西行漫記“火星照耀美國”,將目光投向未來。

        在這部文學史中,王德威和同仁一起打破了文學由詩歌、小說、戲劇、散文四大文類組成的慣例,將墓志銘、演說、音樂、電影、報紙、語文課和網絡文學納入了文學史的范疇,拓展了文學的邊界。

        學者陳婧祾是《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》的助理主編,她認為時代在變化,文學也在發展,文學并不具有本質性的形態。今天被視為經典的《荷馬史詩》,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以口傳的形式存在,而并非可以閱讀的文字。

        有一天,陳婧祾給小表妹念起了溫庭筠《菩薩蠻》的詞句“小山重疊金明滅,鬢云欲度香腮雪”,熟悉古典文學的人自然知道這首詞是《花間集》開卷第一篇,但表妹卻說她會唱這首歌,這是電視劇《甄嬛傳》的插曲。陳婧祾說:“我不得不感慨,如果不是這樣一部大熱的電視劇,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會知道有這樣一首詞的存在。當原本被傳唱的詞重新變成歌詞的時候,它就是我們現代生活的一部分。”

        因此,不論是“字幕組”的網友試圖用古典文學里的字句翻譯一部印度的電視劇,還是人們在網絡上熱聊《夢華錄》或者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》這樣的流行劇集,這些看似“不入流”的事物,都是文學史的一部分。在她看來“文學的意義恰恰在于它是人生活的一部分”。

        復旦大學中文系學者陳思和為《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》書寫了《重寫文學史》一章,回憶自己和學者王曉明于1988年7月在《上海文論》雜志發起“重寫文學史”專欄的過程。

        他認為,如果說1988年提出的“重寫文學史”的口號,算是建議開窗戶,那么王德威的文學史就是在舊房子的旁邊,集中海內外各門各派建筑工匠,建造起一座新的大廈。

        王德威沿用了海德格爾“世界中”的觀念來形容現代中國文學的發展,認為“世界中”的中國現代文學不僅僅意味“中國走向世界”,更是一個意義復雜的、涌現的過程。

        熟悉文學史的讀者也會發現,盡管內容十分豐富,這本新編的文學史似乎存在明顯的“疏漏”——就連魯迅的作品也僅僅涉及《狂人日記》和有限的雜文,當代作家里也僅觸及到莫言、王安憶等少數作家。但對于王德威來說,這種“不求全”正是他所致力思考、想象歷史的方式。他認為這部文學史的重點在于“經過文學史的角度記錄、觀察中國追尋現代性的起伏與得失”,而不僅僅是關于一個名為“現代中國文學”的學科史的介紹。

        王德威。 (受訪者供圖/圖)

        王德威希望有心的讀者可以透過書中草蛇灰線的布置觸類旁通,把中國現代文學的故事接著說下去。對于他來說,這部文學史不再強求一家之言的定論,而在于投射一種繼長增成的對話過程。他寫道:“文學史所投射的巨大空隙成為一種邀請,有待讀者一起參與,持續填充現實,更新觀念。”

        實踐“文學性”,是一種有意識的“書寫”歷史姿態。

        南方周末:2022年6月,你作為主編的《哈佛新編現代文學史》在中國大陸出版,你在導論中寫道,這部書是近年英語學界“重寫中國文學史”風潮的又一嘗試。英語學界“重寫中國文學史”的現狀是怎樣的?你怎么理解這種“重寫”的意義?

        王德威:文學史需要重寫,尤其“文學”作為承載歷史的符號,更多了一層自我反射的意義。一般文學史強調大敘事,以大師、經典、事件作為起承轉合的論述。

        《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》尊重大敘事的歷史觀和權威性,但同樣關注“文學”遭遇歷史時,所彰顯或遮蔽、想象或記錄的獨特能量。如何自覺地凸顯文學史的“文學”性,以期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歷史書寫,成為編者面對的首要挑戰。

        在英語世界,以國家或地區為坐標的文學并非顯學。1961年,夏志清先生出版《中國現代小說史》成為經典。之后所見或者僅止于描述性的歷史,或總論式介紹,難有突破。一個甲子過去,與時俱進的媒介、場域和體裁的

       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

        立即登錄

        網絡編輯:解樹

        歡迎分享、點贊與留言。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,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,不得轉載,否則即為侵權。

        {{ isview_popup.firstLine }}{{ isview_popup.highlight }}

        {{ isview_popup.secondLine }}

        {{ isview_popup.buttonText }}
        国语自产视频在线社区,国语自产视频在线不卡,夫妻性生生活视频全过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