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外對話
-
專訪宋明煒:中國科幻小說是屬于21世紀的文學
(本文首發于2023年1月19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專訪梅謙立:在亞里士多德與孔子之間
(本文首發于2023年1月5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金介甫:沈從文的成就總有一天會得到公正評價
我看到一個被“釋放”的沈從文,恢復了他過去的知識分子的生活。他自己也知道這一點。1980年的首次中國之行給我留下了很多深刻的、意想不到的印象,不僅是對沈從文,對中國也是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12月22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專訪伊沛霞:最好的婦女史,使我們重新審視對歷史的理解
“在我們努力思考了女人在哪里以后,中國歷史和文化看起來就不一樣了。” “我認為將婦女帶入歷史研究更多的是作為某種普遍轉向的一部分,即歷史研究不再認為統治者是歷史故事的中心。” (本文首發于2022年12月15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對話法國漢學家白樂桑:“白樂桑教授的字本位”, 不只是白樂桑的“發明”
老師說中國是China,那“中”是什么?“國”是什么?我們一看就看得出是兩個字,必須有釋義啊。但我們發現教科書里沒有這個釋義,我們馬上舉手問老師。“老師,中國是China,可是‘中’呢,什么意思呢?”你說“中國”的同時,別忘了“中”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東西,這是中文獨有的知識和特性。 漢語教學的增長趨勢、增長速度——差不多從2000年,更確切地說是從2004年后開始,增長速度劇增。就相當于一架飛機,起飛前它在跑道上加速滑行,越來越快,2004年起飛,就像起飛的那種增長速度。但我覺得,除了增量的迅速,最重要的還是質的變化。 中國對外漢語學界長期較少關注到自身學科的歷史,這也許是一個觀念的問題,就是沒有把學科的歷史當成學科本身的一部分。所以,我這個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西方學者,自然而然地就對學科的歷史一直非常重視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12月1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何為文學?為何文學?王德威談《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》
中國絕對是文學史大國。這樣的現象固然牽涉“文學”作為經典知識的共識,教學和文化行銷的目的,也更說明我們——不論是學院內外——對文學/歷史更深一層的敬意與執念。 長久以來,我們習于學科建制內狹義的“文學”定義,論文類必談小說、新詩、戲劇、散文,論作家不外魯郭茅巴老曹,論現象則是各色現實主義外加革命啟蒙、尋根先鋒,久而久之,形成一種再熟悉不過的敘述聲音,下焉者甚至流露八股腔調。 -
金文京:漢文如何在東亞世界傳播與變遷
與歐洲很不一樣的是,古代東亞的交流主要依靠書籍。 所謂的“讀杜會”,就是專門研讀杜甫的讀書會。讀書會是日本關西地區的大學通行的治學方法,師生共聚一堂,逐字細讀研究對象,有時一場讀書會持續十幾年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11月24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專訪巫鴻:記憶寫作關系到感覺,而不是真實事件
記憶寫作的對象很多是關系到感覺、感觸的東西,而不是一件件真實事情,否則就變成寫歷史了。一首歌、一段旋律會把你引回到某一個時刻,我覺得這更接近記憶或回憶的實質。 研究古代美術時你沒有這種機會去進行如此面對面的研究,因為面對的是死去的古人,是過去的事。創造當代藝術的藝術家們還在活動、思考和感覺,我可以當面和他們互動。這種互動和研究古代藝術很不一樣,但對人、對藝術家的興趣還是一致的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7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專訪顧彬:不會拉丁文、不會中文,能理解世界嗎?
今天,在外國到處都是譯者在機場、火車站、文學中心等中國作家,所以他們覺得不需要學外語,外國人該學中文,就省事兒了。 好的作品是一個世界,我們譯者不能什么都挖掘出來。連作家最后都不清楚他寫過什么,別問他,他不會回答我們的問題,我們經常比他更了解他的作品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“以中國為中心”:美國漢學家柯文和他的轉向
他傳承費正清的思想,同時也反叛了他。對“沖擊—回應”理論的批判、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深刻反思,成為他職業生涯前半期的重要主題。 “歷史學家必須是多面手,不僅要熟悉現在的語言,還要在人類可能的范圍內熟悉過去的語言。” (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06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專訪王德威:此漢學非彼漢學,小說是一種思維方式
如今,“中國研究”變成了世界范圍內的顯學。在這個關口重提“漢學”的觀念,它應該代表比較積極的面向,意味著一個美好的憧憬。因此,不論是在研究的方法和內容上,這個意義的“漢學”都和傳統定義的“漢學”不太一樣。 小說不見得只是審美的問題,也不只是如何講一個動聽的故事,小說是思想的方式,是我們連接世界的方式。這個話聽起來有一點點抽象甚至空洞,卻是我自己非常切身的感受。 我的論述題目是《海派文學,又有傳人》,將王安憶放在了海派文學的脈絡里。結果王安憶回信的開篇就說自己不是海派,當然海派沒有什么不好,可她認為自己就不是,和張愛玲也不像……把我這個作者直接懟回來了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2日《南方周末》)